您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

人工智能引导的形状传感:智能手术的下一次飞跃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

人工智能已经在重塑手术室。从发现诊断成像中的异常,到优化手术机器人工作流程,人工智能正在稳步从决策支持转向实时操作指导。但是,当涉及到导丝、导管和内窥镜等灵活的手术工具时,人工智能就遇到了瓶颈:没有连续的数据流可供使用。这就是人工智能引导的形状传感发挥作用的地方。通过将每个灵活的设备转换为实时数据生成器,形状传感为人工智能在手术中充当副驾驶奠定了基础。

这是我们“每个柔性医疗设备都将具有形状传感”系列的第三部分,我们将探讨形状传感如何从导航到智能、再到自主性。


当今人工智能指导手术的方面

医疗保健领域的人工智能不是理论上的。事实上,它已经部署在手术室的多个领域:

  • 内窥镜: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时标记息肉,减少漏诊病灶,并支持早期癌症检测。

  • 影像学分析:算法通过建议支架尺寸或从CT扫描预测最佳导管通路来协助介入放射科医生。

  • 工作流程编排:手术机器人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来跟踪器械使用情况,标记与标准协议的偏差,甚至在复杂手术过程中建议后续步骤。手术机器人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来跟踪器械使用情况,标记与标准协议的偏差,并在复杂操作过程中提出下一步建议。

然而,这些进步都有一个局限性。它们依赖于静态图像或离散的数据点。体内的柔性器械除了尖端之外基本上是不可见的,这给人工智能留下了盲点,阻碍了更深入的程序指导。


形状传感如何在柔性器械中解锁人工智能

形状感应解决了盲点问题。通过将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嵌入导管、内窥镜或导丝中,该器械本身变成了一个连续的传感器。沿其长度的每一毫米都会实时报告精确的三维坐标。与单一参考 点相比,人工智能接收到的是成千上万个数据点。


通过这个数据流,AI可以从回顾性分析转变为实时辅助模式:

1.  导航辅助:在支气管镜检查中,AI可以提供分步“GPS导航”到达肺结节,根据器械的实际姿态和路径,进行不断调整。

2.  风险警报:在进行主动脉修复时,AI可以在导管即将进入可能导致血管损伤的危险弯道时发出警告。

3.  覆盖范围跟踪:具有形状感应的结肠镜可以“知道”结肠的某个部分是否被充分观察到,并提示医生在撤离前完成完整操作。

这些并不是遥远的愿景。它们是已经基于图像引导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自然延伸—— 一旦它们获得了缺失的完整数据,对柔性器械的引导就不可避免了。


人工智能引导的形状传感的未来优势

1.  安全

  • 持续的监测可以减少手术操作错误,并防止血管穿孔或遗漏病变等并发症。

  • 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透视的依赖,人工智能引导的形状传感可以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暴露。

2.  效率

  • 实时人工智能支持,可以通过消除猜测来缩短手术时间。

  • 实时智能警报,可以减少试错,加快到目标站点的导航速度。

3.  可扩展性

  • 复杂的手术可以在更多医院安全地进行,而不仅仅是精英医院

  • 年轻医生将受益于内置的人工智能助手,从而拉平学习曲线。

4.  一致性

  • 标准化的数据驱动工作流程,可以减少运营商和站点之间的差异,从而带来更可预测的结果。

5.  人工智能引导培训

除了实时指导手术,人工智能引导的形状感知还有可能改变外科医生的培训方式。每一个具有形状感知功能的器械都会创建一个精确的数字记录,记录它在体内的使用情况。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分析表现,将实习生的导管导航、结肠镜取出或支气管镜路径,与同类最佳手术过程进行比较。这个影响是巨大的。教育者不再仅仅依赖主观观察,而是获得了客观、数据驱动的反馈。医生可以准确地看到他们在支气管树中遗漏了哪一分支,或者他们的结肠镜检查是否实现了完整的黏膜可视化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工智能引导的培训可能会缩短学习曲线,将专业知识传播到精英中心之外,并确保无论患者在哪里接受治疗,手术和护理标准都是一致的。


通往自主的桥梁

人工智能引导的形状感应,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力工具。它代表了导航和自主性之间的重要桥梁。首先,人工智能充当辅助角色,通过持续的数据为医生提供指导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模型在大量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时,这些相同的见解演变成预测分析、常规步骤的自动化,最终实现手术的自主执行。

 

形状感应提供了使这一轨迹成为可能的数据层。没有它,柔性器械中的人工智能引导仅限于推理。有了它,每个导丝、导管和内窥镜都变成了一个精确且数据丰富的监测工具,随时准备进行智能辅助。那些已经基于图像进行引导的人工智能系统——一旦获得了缺失的全长数据,柔性器械的主动引导就会发生了。




© 2024 武汉从时光瑞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鄂ICP备2023026476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775号